一、基地概况
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于 2011 年 7 月被批准为山东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坚持 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 系统研究青少年状况、青少年问题及青少年工作,开展国内外青少年问题的比较研究和学术交流,培养青少年工作专业人才,为政府机关青少年工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服务。基地已形成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专职研究人员 24 人,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 12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5 人,硕士学位的 15 人。校内外兼职研究人员 14 人,其中教授 6 人,副教授 7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6 人。
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于 2011 年 7 月被批准为山东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坚持 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 系统研究青少年状况、青少年问题及青少年工作,开展国内外青少年问题的比较研究和学术交流,培养青少年工作专业人才,为政府机关青少年工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服务。基地已形成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专职研究人员 24 人,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 12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5 人,硕士学位的 15 人。校内外兼职研究人员 14 人,其中教授 6 人,副教授 7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6 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学术带头人:刘丙元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分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分支学科“德育原理”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所在建所初期即确立了本研究方向,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全面展开,进入 21 世纪以来研究向纵深发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今后本研究方向将重点研究全球化多元文化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整体干预机制问题,以及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化、青少年德育理论的本土实践化等问题,并将侧重于实证研究,强调理论的创生与实验相结合。这对于推动山东省乃至全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
至 2005 年,本研究方向主持完成以 《山东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生活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为代表的省社科重点课题及其他省部级课题 11 项,厅级课题 23 项。公开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 CSSCI 索引 14 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 8 篇。研究成果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3 项,获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或其他优秀成果奖励 22 项。
2006 年以来,主持完成《多元维护环境中的青少年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研究》等全国教科规划课题 2 项,《家教的策略:给缺少经验的父母》等省社科重点课题 3 项,团中央重点课题 1 项,省教科重点课题 1 项,厅级课题及院级课题 10 余项,合作完成省部级课题 4 项,其中 2 项重点课题成果被评为团中央优秀课题成果。完成省社科联“调研山东”项目《改革开放 30 年来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调查研究》,研究报告被选送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并获优秀成果奖,同时被作为重要舆情选送中宣部。本方向研究人员主持的《德育价值论》、《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困境及其对策研究》先后获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立项。公开发表论文 60 余篇,其中 CSSCI 索引 12 篇,核心期刊 31 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 11 篇,其他文摘类期刊转载摘编 6 篇;出版专著、编著 3 部;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共 5 项,获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或其他优秀成果奖励 12 项。
“十二五”期间,本研究方向将努力契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内在需求,紧密联系国家尤其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向,深入了解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及其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重点研究公民社会的成长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环境治理等重大问题;强化本研究方向的青少年舆情监测、引导功能,增强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力,以更好地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成长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服务。
2.青少年发展研究 学术带头人:张华
青少年发展研究属于社会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应用社会学的重要分支“青年社会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青少年生存状态的评价,对青少年发展规律的探索,对青少年与社会互动状况的研究。青少年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变量。我国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经过“问题导向研究”、“分学科研究”,目前已经进入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研究方法探索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发展规律、推动青少年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应用研究为主攻方向的新阶段。山东是我国青少年人口大省,承担全国 10% 的教育和就业压力。深入研究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研究青少年自身的生存状态、综合素质、社会心态、未来预期及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不仅有助于完善党和政府的青少年福利政策,提升青少年社会管理服务水平,而且对于推动青少年认同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形成积极的社会心态,实现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1 — 2005 年,本研究方向主持完成了 4 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合作完成了 13 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其中,对青年劳动就业、青年发展指标体系、青少年发展社会监测系统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学科带头人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关于构建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的构想,主持完成了了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社会监测系统的研究开发任务,并被团中央采用为 “ 全青社会调查系统 ” 。 7 项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青年发展蓝皮书。 4 项合作成果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青年优秀图书奖。独立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研奖 11 项。其中一等奖 4 项。 3 篇研究报告被选报团中央书记处, 1 项成果被新华社内参选编。 12 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 16 篇被 CSSCI 索引, 28 篇入选联合国交流文集。
2006 年以来,本研究方向主持完成了《思想道德建设中青少年主体地位与道德实践模式研究》《制造业青年农民工生存发展状况与融入产业工人队伍对策研究》《家教策略研究》《团属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研究》《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青年思想道德状况研究》《五四时期的青年社团》《儿童权利意识: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等七项省部级课题, 公开发表研究论文 70 余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36 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 10 篇, CSSCI 索引 10 篇,被 CSSCI 引用 8 篇。 25 篇入选全国、国际研讨会, 8 篇入选联合国青年研究交流文集。其中,制造业青年农民工研究、青年劳动权益研究报告被选报团中央书记处参考。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青年思想道德状况研究 报告被作为重要舆情报告选报中宣部。 11 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其中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5 项,优秀奖 3 项。关于农村青年的研究报告在美国公开出版(《 Chinese Youth in Rural Areas 》 ASHGATE USA )。在研课题有《职场青年社会心态研究》和《青年科技素养与发展空间、权益实现水平相关研究》。
“ 十二五”期间,本研究方向将重点研究山东青少年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青年职业价值观念变迁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青少年婚姻观念和家庭抚养系数变化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挑战 ,青少年社会参与方式和压力应对方式的变化对社会稳定的挑战等重大社会问题,力求以信度效度较高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
3 .青少年工作研究 学术带头人:王玉香
青少年工作研究属于社会学的二级分支学科“应用社会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是根据青少年成长特点研究满足青少年发展需要、更好服务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青少年工作规律,为共青团系统 教育系统 及其它系统的青少年工作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与理论指导。本研究方向尤其注重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与专业方法引入青少年工作研究领域,注重将研究与实践结合,与“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教学相结合,强调研究成果向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的充分转化,并着力教、研成果的社会推广。近年来,本研究方向主要是对城市化进程中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青年组织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方向将会对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青少年工作开展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方向自确立始,就强调以多学科的视角关注和研究青少年发展的热点、重点与难点问题,提出将社会工作引入青少年工作领域、强化服务职能的主张,受到了全国同行的高度评价,相关论文被《中国共青团》转载;先后有 14 篇舆情分析报告被团省委或相关职能部门采纳。公开发表论文或研究报告 30 余篇,其中 CSSCI 索引 8 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 4 篇,获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获其他各类成果奖 12 项。
2006 年以来,主持完成团中央重点课题《城市化进程中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课题《山东社区青少年教育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山东艺术文化科学重点课题《山东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对策》、山东省教科规划重点课题《山东社会闲散青少年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等省部级课题 8 项;厅级及院级课题 10 项; 2009 年以来有《社区青少年保护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青少年保护的社会工作介入空间与模式》等 5 项课题获省部级立项;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山东省委等有关部门合作,在山东省区域进行了网瘾青少年、社会闲散青少年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调查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调研报告和社情分析报告 15 篇次;公开发表论文 72 篇,其中 CSSCI 索引 11 篇,核心期刊 21 篇,《新华文摘》摘编 1 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 6 篇;出版教材 4 部;获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4 项,其他各类成果奖 9 项。
“十二五”期间,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全国及山东省青少年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趋势,本研究方向将集中力量重点研究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青少年工作的专业化、新时期青少年工作范式转换等难点问题,同时根据理论研究成果和社会需求深化教学改革研究,突出“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性,探究青少年工作专业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力争使本方向成为山东省青少年工作理论研究中心,青少年工作咨询中心,青少年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