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是学校长期稳步发展的根基。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我校学科体系,优化学科布局,整合资源配置,更好的发挥学科建设在学科专业一体化、硕士点申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学校于5月14日至28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学科建设专题调研。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陈雨海带领科研处、国际交流合作处先后深入十个学院召开调研会,各二级学院班子成员和部分学科骨干参加了调研工作。
陈雨海听取了各学院的学科建设专项汇报。各学院围绕2020年度学科建设及申硕工作进展、重点学科和培育学科申报、学科方向凝练、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科研创新激励体系建设以及学术梯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并对学校学科建设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陈雨海指出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和实现申硕目标的基础,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他在调研中深刻阐释了学科的概念,并厘清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从知识形态看,学科是知识的集合,是知识体系的类型,是有一定逻辑联系的知识范畴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从组织形态看,学科是学术的组织,是围绕知识创造、传递、融合与应用的活动所形成的具有组织形态的学术实体;从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看,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必须以一定的学科为依托。
陈雨海在调研中强调,学校通过本科合格评估后,要从升本后注重专业的规范化建设快速转换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路径上来。要在充分认识专业建设重要性的同时,注重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一是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学科方向凝练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一致要求。凝练学科方向既是选择研究领域、积累研究成果、打造学科特色的过程,又能助推专业建设、形成专业特色。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中,教师既是学科建设的承担者,又是专业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共同主体。各学院需要立足实际,做实、做细学科带头人引进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工作,培养和汇聚一支拥有高水平科研水准和教学能力的人才队伍。二是以学科建设统筹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专业建设纳入学科建设之中,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方向,面向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聚焦现代服务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三是以学科建设统筹科学研究,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注重收集和挖掘科研成果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结合点,科研成果产出与教学内容转化相结合,以科研成果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编写校本教材、院本教材,以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研科研成果落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鼓励教师通过项目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发表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四是以学科建设统筹资源配置,深化社会服务,搭建科研教学平台。一方面以学科建设为引领,通过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培育建设学校的平台团队上层次上水平,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另一方面通过项目驱动、师生联动、校企互动促进学校产学研平台、创新创业训练平台等的建设,把实践教学平台作为教师科研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
陈雨海肯定了各学院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分别针对各学院实际,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给予了全面的指导,帮助各学科厘清了发展思路,使各学院对学科建设目标更加清晰,明确了今后工作的重点。他希望各学院要抓住机遇,树立战略思维,明确责任意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科研实力,推动学科建设快速发展,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和申硕目标的实现。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2018年4月公布的学科目录,我国对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划分共分为13学科门类,111个一级学科。我校目前主要涉及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15个一级学科。我校下一步学科建设的工作重点,将依据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和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工作精神,进一步梳理研判我校各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聚焦各学科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应用型办学定位精准发力。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在指标体系设置上重点关注成效和质量,包含“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贡献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共设置人文、社科、理工、农学、医学、管理、艺术、建筑、体育等9套指标体系框架。各学科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学科方向凝练的同时,要不断优化学科队伍结构,以科学研究为依托,提升各学科学术水平,并凸显学科建设作用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显著成效。
学校也将进一步梳理调研过程中各学院针对学科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出解决方案,完善校级重点学科的管理机制,做好省级以上重点学科的培育工作,健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资源保障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
国际交流合作处在调研过程中就国际化合作办学、高层次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国外师资培养等与各学院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