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上午,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我校举行。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唐洲雁,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坤,山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高本伟,山东省妇女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盛淑慧,山东省社科联秘书长、一级调研员张传民,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党委书记王玉立,北京科大讯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公司总裁柳升华,山东森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飞,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国亮,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虎,鲁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成良,学校党委书记魏艳菊,党委委员、副院长陈龙溪,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石瑞宝出席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院长辛杰主持。

唐洲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将其作为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举措,作为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不断弘扬传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平台,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基地,是完善科研体制机制、释放科研活力、开展重大科研攻关的新型“孵化器”,对于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体系,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强调,要深化共建共享,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部门优势、平台优势、人才优势,为产出更多新时代文明实践丰富成果提供智力支持;要聚力理论创新,充分发挥学校志愿服务研究优势,围绕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深入阐释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关系;要构建话语体系,强化思想引领、突出价值引领、做好文化引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完善运行机制,探索完善“三会”管理模式,有效把握“三会”之间的关系,推动实验室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魏艳菊指出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成立是响应党中央号召、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实践,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益探索。学校作为实验室承建单位,将在指导委员会的关心支持下,聚焦实验室目标任务,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夯实建设基础,全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研究新高地。一是聚焦国家所需,强化问题导向。实验室将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聚焦山东省乃至全国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聚焦创新引领,深化交叉融合。实验室将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探索性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三是聚焦共建共享,深化协同创新。实验室将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多主体共建平台,形成推动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强大合力。

辛杰在主持会议时表示,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将按照本次会议的要求,认真落实建设方案,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整合各种要素资源迅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领域各项研究工作,培育和催生新的学科和学术增长点,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产出系列重量级成果,建成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教学科研咨政并重的高质量创新平台,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山青模式”。

唐洲雁和魏艳菊共同为实验室揭牌,山东省社科界联合会与学校签署《实验室共建协议》。


山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高本伟;山东省妇女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盛淑慧对实验室的成立表示祝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党委书记王玉立、北京科大讯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公司总裁柳升华、山东森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飞在致辞中明确表示将对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指导与深度合作;与会专家代表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国亮;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虎分别围绕《守正创新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推进新闻传播学研究范式和人才培养创新》等主题进行学术主旨发言。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实验室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实验室指导委员会章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章程》《实验室主任委员会成员名单》《实验室建设方案》《实验室共建协议》等文件。
成立仪式后,党委书记魏艳菊,党委副书记、院长辛杰等陪同唐洲雁主席等与会领导、嘉宾和专家考察学校校史馆、智慧康养科研创新平台和志愿服务研究基地。

下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别围绕“文明实践与社会治理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社科宣传普及与数字化传播”“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等研究方向,以专家主旨报告、主题研讨和高层次项目论证等方式开展四个平行分论坛学术活动。

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起、我校具体承建。实验室以习近平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研究为核心,推动文明实践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坚持以研究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应用为取向,搭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交流平台,用学科视角、融合视角和新文科视角多维度深层次构建更完备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产出高层次研究成果,建成山东省及周边省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实验创新高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示范样板,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